由人民日报社指导,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社等联合主办的第八届中国民生发展论坛将于2020年12月下旬在人民日报社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今年以来,中国民生发展论坛组委会通过实地采访调研以及公开征集等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已收集了近千项民生工程案例,经组委会组织专家对案例进行分批初审,评选一批民生工程案例入围“2020年民生示范工程”候选案例。
组委会将对这些候选案例进行网络投票和专家评审(其中网络投票权重40%,专家评审权重60%),综合评出“2020年民生示范工程”名单,并在第八届中国民生发展论坛上隆重发布。
今天向您展示并开启投票的是第四批候选案例(第061—075号),请为您支持的民生工程案例投上一票吧!
投票步骤:1.请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民生周刊”(ID:msweekly)微信公号后进行投票。
2.勾选您支持的候选案例后,下拉底部点击“投票”。
3.第四批候选案例投票截止日期为12月20日23:00。
(注意:严禁候选人及推荐单位在网络投票环节实施刷票等不正当手段,一经发现即取消推荐资格并给予公告;对冒用主办单位及组委会名义,滋扰本次评选活动候选人及推荐单位的网络刷票机构,组委会保留追求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实施单位: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人民政府
项目概况:
近年来,宝塔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遵循“内外兼修、表里如一,一区一策一特、共建共治共享”路径,举全区之力,聚全民之智,对老旧小区“无破乱”问题进行深度修复,融合并进物业管理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可循环和有机更新的小区生态体系,破解了老旧小区改造和物业管理改革城市“双改”工作大难题。
延安城区现有老旧小区346个,涉及住户5.02万户,建筑面积603.33万平方米。去年以来,宝塔区坚持以群众所需、所盼为导向,遵循“内外兼修、表里如一,一区一策一特、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举全区之力,凝全民之智,全面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物业管理改革城市“双改”,全力提升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
创新思路,建立“大机制”。实行“12345”工作法,认真走出老旧小区改造和物业管理改革城市“双改”工作融合推进实与新的“宝塔探索”。“1”是围绕一个目标,即建设干净整洁、安全有序、充满活力的现代城市;“2”是明确“双改”路径,破解“改什么”“怎么改”“怎么管”三个问题;“3”是坚持“三化”标准,即实行“标准化”、推行“智能化”、做到“精细化”;“4”是推出“四项”措施,即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13项制度机制保障,政府、市场、居民多方筹资,区上、街办、社区“层级考核”讲评;“5”是开展“五项”行动,即实行老旧小区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开展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追缴行动、开展背街小巷改善行动、开展特色小区创建行动、开展掌上社区推广行动,打造城市“双改”升级版。
拆墙破局,实现“大循环”。为了改变一两栋楼一个小区、一个小区一个物业公司,设施老化、围墙封堵、管理混乱的现状,宝塔区在广泛征求广大业主意见的基础上,将相对集中的小区按片区整体打包,统一规划设计,拆除小区之间的围墙,清理围墙之间的违章建筑、私搭乱建,消除小区之间的死胡同、死角落,疏通小区之间的道路,最大限度地释放小区空间。2019年,将112个老旧小区整合为16个片区进行了改造,2020年将222个老旧小区整合为27个片区进行改造。
连区成片,实行“大改造”。按照规划设计,宝塔区将小区变大区、变片区,实行“一区一策、一楼一策”,破解老旧小区环境“脏和乱”、设施“少和缺”的问题,力争做到“八到位”,即违法建设拆除到位、乱堆乱放清除到位、空中管线归整到位、路面管道修缮到位、绿化缺失补栽到位、建筑立面粉刷到位、基础设施完善到位、公共设施配置到位,实现“大改造、大变样”。
改革管理,推行“大物业”。遵循“老旧小区改造在哪里、物业管理改革跟进在哪里”的原则,按照“市场化运营、专业化服务、规模化发展”的思路,将改造后的若干小区整合成一个物业服务项目,通过公开选聘、公开招标等方式,引进管理理念新、经济实力雄厚、服务质量高的物业服务企业提供服务,统一标准、统一管理。
整合资源,实行“大融合”。站在城市“双修”的角度推进城市“双改”,立足社区看街区、立足街区看小区,将小区周边医疗、卫生、教育、养老、托幼、停车等公共服务,以及共享餐厅、休闲健身等增值服务,实行区域统筹、统一配置、整合优化,在街区配齐缺失的公共服务设施,让群众不出街区在小区周边,享受健全的公共服务。
△此图为宝塔区水保生态办家属院改造后的场景。
实施单位:四川省成都市委组织部、成都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
项目概况:
近年来,成都市把党建引领社区发展治理作为城市战略部署推动,推进城市治理重心下移、资源力量下沉,着力创新居民小区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系统性整体性推进居民小区治理,有效激发基层社会活力,有效化解小区物业矛盾纠纷。
2020年5月,成都发布《关于深化和完善城镇居民小区治理的意见》,提出将全面构建市、区(市县)、街道(镇)、社区、居民小区五级联动的党组织体系,开展老旧设施改造,环境综合整治,家门口服务提升三项行动,推进城镇居民小区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同步提升。
系统谋划部署,增强工作统筹力。一是强化组织力量统筹。把分散的部门资金资源、政策项目整合起来,系统性整体性推动各级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延伸到小区、社区管理服务覆盖到小区、社会资源力量汇集到小区。二是强化政策集成创新。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制定出台系统部署居民小区治理的实施意见,形成系统完备的制度保障体系。三是强化协同联动机制。建立市和区(市)县两级居民小区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协调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的重要事项,形成齐抓共管格局。
强化党建引领,增强制度创新力。一是完善基层党组织体系。创新构建市、区(市)县、镇(街道)、社区、居民小区五级联动的党组织体系。二是改革物业服务机制。在全国创新探索“信托制”物业服务机制改革,构建以业主大会为委托人、物业企业为受托人、所有业主为受益人、社区小区党组织为监察人的信任互惠机制。三是创新发展物业社会企业。在国内率先提出并大力发展物业社会企业,把从事物业服务的企业和社会组织作为社会企业培育发展重点对象,实现物业服务机构既获得合法经济收益又彰显社会价值。
营造和谐邻里关系,增强小区凝聚力。一是全面实施社区总体营造。制定社区营造行动计划,在小区广泛开展系列自助互助活动,将活动项目化、项目组织化、组织公益化。二是广泛开展邻里协商。积极组建居民协商议事组织,以居民议事会、小区业主恳谈会、小区居民决策听证等形式,引导社区居民在协商中凝聚共识。三是引导社会有序参与。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社会企业、居民自组织、志愿者团队和其他社会力量的专业优势,在社区营造和社会组织扶持等资金安排中提高居民小区治理项目资助比例。
坚持问题导向,增强居民幸福感。一是推进小区老旧设施改造。把居民自治作为项目启动的前置条件,升级改造供水供电供气排水设施,强化高风险安全隐患设施更新改造。二是推进小区环境综合整治。完善系列配套措施,整合综合执法、网格管理等力量延伸进居民小区。三是推进小区邻里服务提升。建设居民小区党群服务站2087个,建设天府市民云平台,集成健康医疗、养老助幼、文体教育、就业创业等政务、生活、社区等服务600多项,制定《天府智慧小区建设导则》,首批建设综合性智慧小区22个。
△成都市召开《关于深化和完善城镇居民小区治理的意见》解读新闻发布会。
实施单位:湖北省巴东县人民政府
项目概况:
巴东县隶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的库区县。2007年8月,为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力度,推动地区加快发展,省“616”工程向国家级贫困县巴东伸出橄榄枝。十三年来,帮扶单位由2007年的6个增加到2020年的37个,各部门不遗余力地支援巴东水利、教育、交通、旅游、产业、医疗等领域的发展,截至目前,“616”工程落实对口支援巴东县项目788个,支援资金137.74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巴东县社会和谐稳定、经济跨越发展和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向贫困攻坚
省“616”工程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聚焦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项目重点发力。省水利厅支持资金3.68亿元用于我县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11万困难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省农业农村厅集聚行业资源和优势,将“农字号”扶贫专列开进深山,拿出7926万用于地力保护补贴、畜牧产业扶贫、生猪屠宰管理改革试点县建设,构建“农业+旅游业+服务业”大农业链条,让更多贫困户沾“农”光、惠“农”利,并帮助对接省农科院果茶所定期选派专家,把技术课堂开到果园,使果农们从技术盲变成了“果专家”,每户每年增收5000元收入。湖北省财政、自然资源、民宗、教育、卫健等部门纷纷伸来一双双有力援手,巴东县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9.09%降至2020年的0.34%,人均耕地不足2亩的巴东,19.29万贫困人口端稳了饭碗、迎来了小康,书写了山区脱贫的巴东传奇。在这部“国家级贫困县”反贫困奋斗史中,“616工程”将成为一笔浓墨注脚。
向交通突围
省“616”工程对口支援单位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对巴东县交通项目建设路进行重点支持。其中茶店子镇“四好”农村路里程达20.3公里,摘得了2018年度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称号;双神线串联两个国家5A级景区神农溪和神农架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拉近了两地全域旅游距离;巴野公路,构建了野三关到巴东县城“一个半小时交通圈”;县城“迎宾大道”绕城线,畅通了城区外环线;清江大桥建成贯通,再拉近巴东、鹤峰兄弟县的距离,省“616”工程在巴东深山勾勒了一幅幅壮丽山河的交通图景。
向绿色前进
巴东位于长江进入湖北“第一站”,是长江湖北段生态防线的前哨阵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思想指引下,“保护母亲河”成为省“616”工程共识和行动。省“616”工程对口支援单位紧扣“绿色”主题,省财政、农业、生态环境等部门分别在美丽乡村试点建设、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上支持资金,做好“绿”字文章,坚决不要带污染的GDP。省发改委对三峡库区长江干流县域段生态修复、综合整治工程在预算投资、包装策划、争取贷款等给予支持;省自然资源厅支持资金1500余万用于三峡后续地灾治理、监测预警工程项目;省林业部门安排森林抚育计划1.2万亩用于长江两岸绿化和生态修复。多年来,省“616”工程对口支援单位深入践行“两山理念”, 守住“绿水青山”,引领巴东阔步奔向“绿富美”。
在省“616”工程的鼎力支持下,巴东实现了安居乐业,脱贫攻坚成绩突出,2020年4月21日,省人民政府批准巴东县正式退出国家级贫困县。
△省“616”工程对口支援单位省交通运输厅支援2000万元建设巴人河景区“十八弯”旅游公路
实施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委、市政府
项目概况:
近年来,扬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以满足老年人实际养老需求为导向,将“小区+养老”、“医疗+养老”、“公园+养老”的“3+”理念贯穿于养老服务工作始终,着力增强社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让扬州老人颐养在社区。
一是巩固居家养老基础,推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全市共建成示范性颐养社区93个、街道日间照料中心14个、街道中心厨房14个、乡镇老年活动中心40个、社区活动室200个,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94个、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524个,新增养老服务用房5.46万平方米,规划预留社会福利用地,用于规划建立市、区、社区三级养老服务体系。
二是引入社会力量参与,不断增强社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全市共培育和引入35家品牌养老组织,连锁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达40%以上,开展生活照料、助餐助浴、康复护理等14项居家养老服务,接受上门服务的居家老人数达20余万人。
三是贴近老年人生活实际,建立精神关爱长效机制。自2017年起,我市每年开展30-40个老年精神关爱项目,持续为高龄、空巢、独居等困难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文体娱乐、精神慰藉、心理健康等助老服务,每年惠及4.5万名左右的老年人。
△义工带领老年人在颐养社区晨练。
实施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委
项目概况:
成都市武侯区坚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干部工作和基层党建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组织共建、资源共享、社区共治,创新推动离退休党建融入城市基层党建体系,实现了党建引领高效能治理与高品质生活相融互促。
如何依托离退休干部的政治、经验、威望优势参与社区发展治理,发挥其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是新时代离退休干部工作转型发展的重要课题。武侯区坚持党建引领,激发老干部参与社区发展治理热情,积极引导老干部参与治理工作,为老同志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全域化组织共建提升组织力。突出“公转带自转、自转促公转”,推动离退休党建子系统融入城市基层党建大系统,实现组织覆盖再扩面。一是上下联动系统发力。强化离退休“区党工委—街道党总支—社区党支部”三级组织架构,拧紧区级主导、街道主抓、社区主建三级动力主轴,构建“1+11+N”工作格局。二是突出功能全面覆盖。聚焦功能性党组织建设,分门别类建立业缘型、趣缘型、地缘型党支部123个,实行 “一方隶属、多方管理、全面覆盖”,确保离退休老党员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三是强化属地深度融入。鲜明把离退休党支部纳入所在社区党委统一领导,政治引领由社区指导,工作经费由社区统筹,做到大事共商、实事共办、难事共解。
全方位资源共享筑牢共同体。突出“服务需求、凝聚力量、发挥作用”,抓好阵地融合、资源整合、力量聚合,实现党建服务再升级。一是扩大外溢效应。依托区域化大党建平台,离退休党组织与驻区各类党组织开展契约化共建,形成需求、资源、服务项目“三张清单”,开展双向评议,推动基层党建从“板块相加”变为“系统相融”。二是办好关键小事。依托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通过党内关怀、志愿服务、社会救助等渠道,及时解决离退休老同志就医、出行、就餐、学习、休闲等急难愁盼问题。三是延伸组织手臂。发掘离退休党组织书记、老年社团党员骨干等银领先锋,以身立教、以德化人,深入社区开展巡回宣讲、主题党课、矛盾调解、扶危济困等活动,增强社区党组织工作覆盖面和引领力。
全景式社区共治激发新动能。突出“银领先锋、银耀社区、银尚乐享”,畅通离退休党员参与基层治理机制化渠道,实现社区治理再提能。一是做强平台赋能。在全国率先创建枢纽型“老党员工作室”和片区联盟,搭建学习教育、精准服务、作用发挥三个平台,做到“关系在单位、活动在区域、奉献在社区”。先后建成“老党员工作室”53个,带动2000余名银领先锋积极参与社区发展治理。二是做实项目认领。发挥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五老”优势,创新实施“三报到”制度,鼓励担任网格员、小区院落党组织书记、楼栋长、自组织负责人,年均认领“社区好邻居”服务项目1200余个,惠及居民群众20万人次。三是做出常态长效。围绕创新基层治理、开展公益服务、传承红色基因三大主题,组建服务团队150余支,树立党性教育初心汇、银发人才专家库、志愿服务示范团、乐龄乐享风景线四大服务品牌,为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注入了银领正能量。
武侯区通过抓组织、抓阵地、抓项目一套组合拳,推动了离退休党建融入城市基层党建的大格局,打通了离退休党员助力社区发展治理的末梢阻,拓展了老同志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大舞台。
△老党员工作室开展“党旗领航 双助兴村”文化下乡志愿服务活动。
实施单位: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委、县政府
项目概况:
新兴县把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摆到突出位置,以“担当新使命、争做排头兵”的姿态,奋力打造“融湾发展先行示范县”相适应的文明高地。经过不懈努力,目前全县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爱国主义旋律广为传唱、城乡环境持续改善、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创建工作机制日趋健全,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新兴县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故里,1300多年的禅宗文化在新兴传承不息,素有“中国禅都”之美誉。
7月23日,新兴县举行了“做文明家庭,树良好家风”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仪式。这是该县深化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的一个重要体现。
据介绍,新兴县积极发挥好基层组织以及“妇女之家”“儿童之家”、社工机构、村(社区)家长学校等一线阵地的作用,组织各种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不定期开展家庭文明安全、防疫知识、法制知识、家风家训等家庭教育培训,丰富家庭教育内涵;创新形式载体,线上、线下灵活开展,将家教知识送到群众 “家门口”,全力打通文明家庭、文明家教、文明家风通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新兴县结合“战疫情、稳经济”大局,加强对脱贫攻坚以及受疫情影响的困境儿童、留守儿童的帮扶工作的宣传发动,积极实施对困境儿童的关心关爱工程,及时为困境儿童送上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温暖。
新兴县积极落实国家对贫困妇女的惠民扶持政策,大力实施“巾帼脱贫行动”,带动更多贫困妇女就地就近就业创业,促进贫困妇女增收,共同脱贫致富。2011年至今,新兴县累计共有280名妇女成功申请了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发放妇女创业贷款2026万元,直接带动就业3600人,间接带动女性创业就业5000人。
“图书馆作为全民阅读的主阵地,润物细无声。我们不断提升基础设施,不断增强服务能力,不断扩大阅读推广,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努力建设书香城市、书香社会。”新兴县图书馆馆长杨琪先说。新兴县图书馆共有28个爱心图书室(服务点),积极开展“留守儿童关怀服务”活动。为外来工、新兴县残联、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启智康复中心、敬老院、新兴县养老服务中心、新兴看守所等特殊服务对象开展送书慰问服务活动,全年送书达5000多册,让他们同样享受到优质的阅读服务,在平等交流、和谐相处的环境中得到政府的关心和社会的教育,使图书服务不留死角,人人都能参与阅读图书。
△新兴县通过文明城市创建,使得城乡环境持续改善。图为新兴的新农村新貌。
实施单位: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资阳市雁江供电分公司
项目概况:
以资阳市雁江区乡镇改造规划建设为契机,以社会责任根植项目运作方式,解决国网资阳市雁江供电公司王二溪电站及大坝“网红打卡地”戏水隐患问题,建设美丽宜居乡镇,改善乡镇人居环境,让群众享受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
近年来,国网资阳市雁江供电公司所属王二溪电站大坝作为新出现的戏水游玩点,成为“网红打卡地”,吸引大量市民蜂涌而至。玩水区域为该电站大坝消力池和海漫区域,如机组因事故停机或上游来水突增,大坝后的消力池水位将快速上涨,游玩人员可能无法快速撤离,造成人员伤亡,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目前,此类大坝钓鱼游玩安全隐患突出,由于供电公司管理权限有限,治理手段单一,需要联合政府、公安等利益相关方,搭建平台,明确责权,多方协调,共同开展治理工作。
通过政警企共建,探索新形势下公共用电安全政警企联动工作模式,通过政警企资源互补、平台共筑、机制共建、信息共享构建维护公共用电安全、联合治电的长效机制,明确利益相关方履行职责、应尽义务、工作流程等,联合开展电站大坝游玩钓鱼隐患整治、涉电鱼塘整治、末级漏保安装、树线隐患整治、防外破、用电安全宣传、联合执法、电气火灾防范等工作,增强人民群众用电安全意识、减少触电事件发生、保障社会安全用电、维护社会稳定,有效提升社会公共用电安全水平。
三资阳市雁江供电公司联合雁江区经信局、公安局等多个相关方商讨“网红打卡地”安全隐患解决方案,搭建起多方沟通平台。经雁江供电公司与雁江区住建局反复沟通, 2020年9月,“网红打卡地”被纳入资阳市雁江区丰裕镇王二溪改造规划。未来,“网红打卡地”及相关区域将打造成为“美丽场镇建设”发展区:以滨水景观打造为主题,围绕“苌弘溪”打造生活休闲小岛,营造“网红”打卡地聚集人气,分为深水区、浅水区2个景点区域,彻底解决戏水安全隐患,让群众享受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丰裕镇王二溪“美丽场镇建设”专项规划图
实施单位:秦麦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概况:
白鹿原,位于西安市东部灞河、浐河之间,是西安境内最大的黄土台塬。距离西安市中心 15 公里,位于西安半小时经济圈内。
灞桥区狄寨街办所属白鹿原上核心区域,生态资源得天独厚,塬、川、水、林融为一体,自然风光秀丽。辖区总面积47.5平方公里,下辖14个行政村,27个自然村,农业人口3.2万。白鹿原大学城共有8所院校占地面积约3500亩,在校师生6万余人。
依托白鹿原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自然优势,秦麦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整合白鹿原灞桥区狄寨街道办区域 14 个行政村和 33 个农旅产业园区,在白鹿原落地打造“美丽乡村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体”项目,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以地域特色产业为核心,以区域特色园区、产学研基地、文旅景区、民宿、高校资源和不同文化主题文化节庆活动等为内容,以展示宣传、体验互动、研学活动等为运营方式,结合产业链延伸附加值项目融合,打造的国家级的农旅融合特色园区,并配合线上整体产业营销推广,吸引大量的本地消费者和外地游客,使白鹿原成为当地乡村农旅产业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窗口。
通过激活赋能农村集体经济,形成了“全农产业链总部基地”综合服务体;服务于城市中小学、高校、复转军人的“国家级产教融合基地”;立足大西安都市生活圈服务于城市各个年龄段人群的“体育运动康养产业基地”三条产业链,结合高科技前沿技术,形成农产品线下体验线上销售,教育类产品线下消费线,体育康养产业体验式消费F2C 商业模式。成功构建了全国唯一的以“绿色、生态、健康”为主旨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平台,完善并丰富了“全农产业链”的服务内涵与外延。
通过打造“农产品大数据研究中心”“彩麦产业融合示范基地”“林下复合养殖项目”“返乡大学城创业基地”四大基础产业融合式发展,整合白鹿原村组集体经济、专业研究机构、产业互联网、社会资本、金融机构形成五位一体模式,确保地区农产品合理分配种植品种与数量,并建立特色农产品种植体系与品牌,同时带动地区文旅、康养、产教研学、科技、金融服务协同发展。
以“全农产业链”平台为支撑,以“走出去—引进来—融合创新”为理念,构建的中国西部乡村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台,带动了地区文化、艺术、创意多产业链发展,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着农旅文化输入输出的纽带作用。
秦麦科技在白鹿原独创的应急安全智慧学习工场,以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为核心机制,通过充分整合政府、高校、科研院所、领先企业、行业协会等资源,集成教育、产业、文化三大核心功能,打造我国应急安全产教融合生态圈,服务于国家总体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创新基层治理推行“乡村户长制”助推乡村振兴。灞桥区狄寨街道办事处推行“乡村户长制”结合农村治理现状,以邻里关系为纽带,以党的基层组织为统一领导,在白鹿原周边乡村实施了村民“自治”“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户长制”,一千多名由群众组成的“乡村户长”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形成一支村民自治的强有力队伍,乡村焕发了内生动力,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
△白鹿原“美丽乡村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体”项目平面图。
实施单位:北京国培京师教育科学研究院
项目概况:
项目为企业公益类,针对中国教育最薄弱的乡村教育,提升乡村教师素质,为振兴乡村服务。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北京国培京师教育科学研究院发起“国培京师新时代乡村教师培训全国巡讲公益行动”。
该公益行动采取线下线上结合的形式,通过举办专家讲座、课堂观摩、案例分析和专家一对一指导等形式,帮助基层学校校长提升学校管理、数字化领导力、学校文化建设和家校共育水平,帮助一线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技能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本行动主要针对乡村学校的校长园长、中层管理干部、学科教师、班主任及班级管理四个群体。
以地市区县或乡村中心学校为申报单位。申报单位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其中两个群体,每一个群体线下培训半天,总计一天。线上培训共提供200小时免费课程。
为真正达到公益目的,项目特作费用说明:
(1)本系列活动为纯公益,国培京师志愿专家所需专家报酬、课程资料费用由国培京师承担。
(2)参与本公益巡讲活动专家不得以任何名义收受申请单位礼品或财物,不得兜售图书软件等商品。
(3)专家以国培京师教育专家为第一身份,参加公益巡讲活动。
△2020年11月7日,“国培京师新时代乡村教师培训全国巡讲公益行动”启动仪式在安徽省阜南县玉泉教育集团隆重举行。
实施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福田管理局
项目概况:
深圳市福田区以党组织联创为契机,压实企业责任,依靠管理局、施工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发挥出来,将企业党组织创建成为与生态环境部门党组织并肩战斗的“生态堡垒”,成为带领企业自觉遵守环保法律的“绿色引擎”。
2019年,在全市首创与建筑工地施工单位联合开展“建设美丽深圳 共建生态堡垒”党建主题活动,将企业党组织创建成为与生态环境部门党组织并肩战斗的“生态堡垒”,成为带领企业自觉遵守环保法律的“绿色引擎”。在企业当中设立党员“生态监督岗”、“生态先锋岗”,把优秀党员放在关键岗位,让党员同志在施工现场噪声控制、扬尘治理、废水排放、污染防治等岗位上发挥监督和示范作用;把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各级党组织“三会一课”主题,为生态环境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为建筑工地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福田样板”。
2020年,继续打好这张优势名片,并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实行“一点一策”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建筑施工精细化管理水平。联合华富村旧改项目施工单位签订党建共建协议,将其打造成福田区“绿色工地”的金字招牌,并于2020年8月、9月,2次组织区住建局、教育局、水务局、城管局、建工署等10余个承担建设任务的职能部门和各街道办的负责人,以及辖区60余个大型在建项目党支部书记、项目经理在该项目现场学习创建“绿色工地”的成功经验。
针对建筑工地噪声扰民、扬尘污染、面源整治、非移动机械尾气、固体废物等环境问题,市生态环境局福田管理局将从源头抓起,以点带面,建立全链条管理模式,探索“标准+培训+指导+执法”长效管理机:一是“抓标准”,根据相关技术规范指引,督促各在建工地进一步明确不同施工阶段污染防治措施的规范化流程,纳入安全文明施工管理体系实现制度化;二是“抓培训”,组织专家指导各建筑工地对标国内外最高最好最优,高标准落实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全方位提升工地污染防治水平,打造福田区“绿色工地”的金字招牌;三是“抓指导”,针对辖区建筑工地各项污染防治措施落实情况逐一进行“文明施工、降低污染、减少投诉”等现场技术指导核查,有效减少建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为辖区居民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四是“抓执法”,持续保持执法高压态势,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及时查处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染环境问题。
△2020年8月13日,“共建生态堡垒 同创绿色工地”福田区建筑工地生态环境工作推进会在华富村旧改项目现场召开。
实施单位: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人民政府
项目概况:
庆云县全面改薄学校建设项目投资8亿元,建成了67所学校、101个单体工程,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保障未来20到30年教育硬件需求。建成全国首个幸福教育小镇,首创“三帮一”扶贫助学模式,帮扶贫孤学生改变了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近年来,庆云县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教育经费优先保障、教育用人优先安排、教育用地优先协调、教育困难优先解决,以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提高质量为核心,切实改善教育教学条件,让更多孩子享受更高水平、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
用坚定理念引领教育均衡。立志小县办大教育、弱县办强教育,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成立以县长为总指挥的学校建设指挥部,相关部门集中办公,指挥部每周召开两次调度会,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领导同志组成“晨跑团”,在项目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支持教育发展,拿出170亩、价值2.5亿元的黄金地块,用于操场和校舍建设。庆云县带头过紧日子,在财政收入不足6亿元的基础上,多元融资8亿元用于解决大班额及“全面改薄”,超过前20年教育投入总和,对全县67所中小学校进行标准化改造,新建完全小学7所,改扩建中小学校60所,全县新增286个教学班、1.27万个学位。其中,新建校舍单体101栋,建筑总面积23万平方米;建设塑胶运动场60个,建设面积46万平方米;校园配套工程65处,建设面积128万平方米;学校内部设备仪器购置投资4615万元,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有力保障了未来20到30年教育硬件需求。
以过硬队伍促进教育均衡。坚持事业单位招聘编制优先向教师倾斜,近三年补充教师949名,补充数量超过原有教师数量的三分之一,小学、初中师生比超过省定编制标准。深化新时代全县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为全县广大教师办成10件暖心实事,涵盖教师福利待遇、职称评定、提高乡村教师补助、优化教师从教环境等多个方面,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激励广大教育工作者担当作为、敬业乐教。
以典型示范带动教育均衡。立足教育优质均衡的目标,与中国教科院联合高标准建设了全国首个幸福教育小镇,覆盖学前到职业教育20余所学校、生源2.5万人。全县中高考成绩稳居全市前列,连续三年获评全市教育质量一等奖,入选全国首批“家校共育”数字化试验基地。今年高考重点上线694人、较2016年实现倍增,上线率达28%、高出全省7个百分点;全县本科总上线1940人、较2016年增加1100多人,庆云一中被清华大学授予2020生源中学。
发展教育脱贫斩穷根。始终把教育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举措,创新探索教育扶贫新路径,实行“三帮一”扶贫助学模式,发动社会力量筹集4420万元,兜底帮扶贫孤学生719人,现有72人考上大学,彻底斩断贫困代际传递。
△金书小学校舍和运动场改造前后对比,改造前班额达到70人以上,改造后各功能用房、教学用房、运动场全部达标。
实施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项目概况:
云南芒市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口支援的公益实验区,以单个区域教育综合改革为试点,提炼出经得起检验的智力扶贫模式和教育改革经验,能为其他连片贫困地区提供教育扶贫改革经验和行动指南。
2016年7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与芒市人民政府签订公益性对口支援合作协议,共建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经过四年的实践探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总结探索了“科研引领、精准对接、点面结合、共同发展”的教育扶贫模式,聚焦地方实际需求,强化组织指导,立足长远拔穷根,智志双扶,开展了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以补齐教育发展“短板”为着力点,以智力开发为重点的精准扶贫。聚焦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教师培训交流,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方位推动芒市地区教育质量的提升,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正把教育扶贫工作做实做好,取得重大成效。
经过努力,芒市教育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2018年芒市获“云南省教育先进县”荣誉称号,芒市西山乡营盘小学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集体。2019年,芒市被认定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2020年,芒市本科上线率41.54%,有4人被北大清华录取。
△2020年10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崔保师率队到芒市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开展教育扶贫专题调研指导。
实施单位: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人民医院
项目概况:
广元市朝天区地处川陕甘三省结合部,是偏远山区和自然灾害多发地带。这里土地贫瘠、资源贫乏、交通文化落后,是有名的国家级贫困区。据官方统计,全区贫困人口23502人,有病或者残疾的约占50%。达到治疗标准的既建卡医疗帮扶的人口达4227人,总数高达18%。汪家乡、麻柳乡因地处高寒地区导致连片贫困,是全区贫困乡镇中典型贫困乡镇。
2015年,朝天区人民医院与汪家乡卫生院、麻柳乡卫生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坚持财务统一管理、人员统一管理、医疗质量统一管理,不断规范基层医院的管理水平。先后派驻外科、内科、妇产科、急诊科、检验科、护理等1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在医疗联合体医院工作。派驻汪家乡卫生院院长一名,负责医院管理工作。先后投入DR、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价值100余万元的医疗设备。实实在在做到优质资源下沉。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截止2019年,汪家卫生院能够满足区域内老百姓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序就医的格局、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
朝天区人民医院立足自身,充分发挥区域医疗中心作用,率先建立“农村急救、慢病管理、早期干预”三大体系。
2016年,率先在朝天区启动120急救分中心(试点)建设,设立1个急救中心,7个急救站,12个急救点。朝天区人民医院根据区域特点,建立了全区首席高血压医师制度及工作室,推行考核评价奖惩机制,通过项目引进与支持的形式,引进项目资金50余万元,以规范化的管理促进医疗机构能力的全面提升。
2013年起,结合国家上消化道癌早诊早治项目,每年对全区40-69岁近1000例高危人群进行免费上消化道癌筛查,每年检测出阳性患者20余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有效防治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发生。
朝天区人民医院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加快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创建,成立全区医疗健康集团等一系列举措显得尤为重要。
2017年,医院通过与39互联网医院的合作,成功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朝阳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上级医院的优质人才资源柔性引进朝天区人民医院,不仅提升了医务人员的诊断能力,救治水平,更使全区人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北上广的优质资源,极大改善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2020年,成功建立了朝天区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目前运行情况较好,疫情期间完成1000余人次的网上就诊。
2020年8月,朝天区医疗健康集团正式成立,这是医共体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也是提升全区医疗服务水平的一个全新起点。截止目前,朝天区基本达到了县域就诊率达到90%,基层门急诊人次和住院人次占比分别较试点前提升5个百分点以上的目标,基本实现了“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乡”,广大群众享有了更优质、更便捷、更高效的医疗服务。
2020年9月,朝天区人民医院成功通过三级乙等综合医院现场评审,通过专家的指导与建议,全面推进医院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进程,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安全、高效、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广元市朝天区人民医院医护人员下乡服务贫困群众。
实施单位:浙江省金华市农业农村局
项目概况:
今年以来,金华市始终坚持把打好非洲猪瘟防控阻击战和生猪稳产保供保卫战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以“百场十万”“十场十万”“以大带小”等行动为载体,全面动员,全力以赴,精准施策,形成生猪稳产保供良好氛围,疫情防控工作扎实有效,生猪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向上势头,生猪存栏稳居浙江省首位。
深耕保供“责任田”
金华市始终坚持“努力为全省生猪稳产保供大局多做贡献”的目标导向,自我加码加压,强化督办考核,千方百计提高生猪产能;全市农业农村系统依托专班工作平台,10次召开专题部署会和推进会,紧盯目标任务,以战时的紧迫感,积极落实包场督办、一县一策、一场一策等制度,挂图作战、挂牌督战,争先创优,确保各项措施落细落地。
打好防疫“主动仗”
坚持抓防疫设施提升不放松。以非洲猪瘟无疫区和无疫小区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区域性防控体系建设,全市725家规模猪场、18家屠宰企业和5家无害处理厂全部完成生物安全提标改造;金东、婺城区域性洗消中心投入运行;美保龙公司成功创建全省首家非洲猪瘟无疫小区。
坚持抓防疫网络建设不放松。强化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网络建设,组织开展4个专项行动,出动执法人员1.3万人次,核查运输车辆6740辆。构建“大数据+网格化”风险等级管控机制,在全省率先实现生猪养殖场100%赋码管理。
打好发展“组合拳”
“百场十万”促增养。推进现有养殖场设施更新和标准化提升改造,强化全过程精细管理,充分释放现有产能,全市102家提标养殖场实现增养7万头。
“以大带小”促提量。积极支持大北农等企业以租赁、参股、收购、技术入股等方式,与中小养殖场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合体,深挖中小养殖场养殖潜力。6家结对养殖场实现提量4万头。
“十场十万”促投产。大力推进新建(扩建)场建设,5家省定任务万头以上新建场建设进度达87%,其中3家已投产,1家正在设备安装,9月初至11月中旬实现增养6万头。积极探索数字化牧场建设,我市中润农牧研发的“金猪智能厅”率先在全省试点应用。
打好政策扶持“精准牌”
强化要素保障。深入开展“三联三送三落实”“田间七日”等活动,精准服务养殖主体,解决难题165个。积极指导企业做好种猪订购、人员招募、技术培训等工作,组织生产调度与对接36次。
强化财政扶持。通过整合存量资金,安排增量资金,综合奖补、贴息、担保等多种手段,精准支持养殖主体。今年以来,全市各级财政及金融部门新增生猪产业扶持资金累计超过15亿元。
强化保险护航。以“金猪安”地方特色险种为基础,带动金东、永康和磐安等地出台“金牧安”等保险政策,通过“政策险+特色险”模式,大幅提高生猪保险保额标准,累计承保生猪30万头,切实增强了企业增养信心。
△5月20日金华市组织首批生猪增产保供“以大带小”签约对接会。
实施单位: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管理委员会社区发展治理和社会事业局
项目概况:
成都天府新区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天府新区“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的重大要求,围绕高效能治理、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目标,积极探索公园城市价值转换路径,努力打造公园社区治理国家样本。对标国内外公园社区的先进做法,重点抓好“1379”工作,努力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新区。
以党建为引领,推进全域国际化社区建设。构建“一核三治,共建共享”的治理机制。完善以党建为核心、自治为基础、法制为保障、德治为先导的城乡社区治理模式;梳理全域国际化社区建设项目任务清单。加大对街道的统筹、调度、协调、督促和考核力度,定期召开推进会、调度会,推广试点经验,研判解决困难;加快阵地和试点建设,做好积累推广。加快新区全域国际化社区建设研究院、社区发展治理支持中心的建设运营。
以三类社区为基础,狠抓社区发展治理七项工作。探索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城镇社区、以产业功能为主的产业社区、以农业生产农村生活融合的乡村社区三大发展治理模式,狠抓七项工作。完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社会治理和社区治理协同机制,持续推进平安社区纵深建设,推动解决跨部门社会治理事项;培育友爱包容的社区文化。举办民俗特色的节日庆祝活动,常态化开展社区居民联谊、传统文化艺术表演、传统文化周、亲子运动会等活动;倡导绿色低碳环保的社区生活。建立完善社区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工作体系;促进社区空间多元化运用。优化社区空间布局,合理布局社区产业、居住、文教、医疗、商贸、休闲等综合功能,统筹协调生产、生活、生态,促进“产城人文景”有机融合;引导就业创业,培育活力多元的产业场景。建立就业一站式服务平台,提供就业信息、岗位推荐、纠纷调处等服务;推进居民自治、推动多元共治。加强社区营造项目开发;搭建智慧服务及管理平台,打造互联互动的智慧社区。
以九个行动为指引,着力提升社区发展治理水平。编制《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全域国际化社区建设规划(2019——2023)年》。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分层分级编制全域国际化社区建设规划;厘清现有社区范围,优化区域改革创新。结合镇街改革调整和15分钟生活圈,优化调整社区规划;持续开展“五大行动”。推动社区微更新、好服务等提升行动;规范社区发展治理领导体系。结合街道组织架构调整改革,落实街道副书记分管负责和社区发展治理科室;深化社区简政减负提能增效。推进社区职能归位,严格落实三张清单和社区事项准入制度,规范社区事务;加快营造社区公共服务空间。打造党委领导、政府监管、市场参与、社会协同、科技支撑的六位一体的良性互动格局;进一步加强居民小区治理。推动小区居民自治,理顺小区自治组织、物业机构、小区业主之间的权责边界,化解矛盾纠纷;完善社区专职工作者管理长效机制。深化社区专职工作者职业化岗位薪酬体系,落实社区专职工作者薪酬待遇动态调整机制;整合多方力量,促进多层面资源的优化,实现统筹协调。进一步厘清部门、街道、社区职责,实现权责对等、高效运行。
△成都天府新区公园社区治理的示范区—麓湖公园社区建筑区。
勾选项目前的方框(可多选),点击底部“投票”即可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事业部
责任编辑:王迪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样的“人民”国货,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人民旅游”
分享你的游记与攻略,展示你的美景与美食,代你体验不一样的风景与风情。
“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 ,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